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
课程代码:234010046
课程类别:专业课/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38/2.0(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0时)
需预修课程:土壤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学、肥料学、土壤改良培肥、农业气象学
适用专业:适用于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学
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本课程全面阐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分类的基础理论,并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对每个土壤类型都介绍其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理化性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改良措施等。本课还以土壤作为土地资源的主体和主要的环境要素,阐述中国土壤和土壤资源形成的地理地质基础、区域性分布和合理开发利用特点等内容。另外,简要的介绍了世界四大洲的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它们的分类、形成条件、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层、共同性状和保护利用等。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对每个土壤类型都介绍了其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理化性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改良措施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并认识不同类型土壤,其成土过程和与外界自然条件的关系等。
3.达成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土壤地理学概念;
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及土壤地理学的异同点;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土壤与土地的关系;
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地理学的概念、土壤地理学与土壤发生学和土壤分类学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土壤地理学的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
对土壤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过程、贡献突出的学者及其著名学说等产生了解。
本章重点、难点: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单位制及量纲分析。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比较丰富,是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发展、扩大、应用和现状;
气候各个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成土作用分析;
与成土作用相关的生物因素类型及其成土作用分析;
成土母质的概念、类型、特征、分布特点,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古土壤概念及其类型、土壤年龄概念及其类型;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过程及状态的影响;
我国及新疆常发生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修饰土壤发生层的国际国内通用符号;
土壤颜色的表达方法;
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的关系及其表达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成土因素学说、气候各个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成土作用分析、与成土作用相关的生物因素类型及其成土作用分析;
掌握成土母质的概念、类型、特征、分布特点,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古土壤概念及其类型、土壤年龄概念及其类型;
理解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过程及状态的影响,掌握我国及新疆常发生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了解并熟悉修饰土壤发生层的国际国内通用符号,了解土壤颜色的表达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的关系及其表达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气候各个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成土作用、与成土作用相关的生物因素类型及其成土作用;
掌握成土母质的概念、类型、特征、分布特点,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古土壤概念及其类型、土壤年龄概念及其类型;
理解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过程及状态的影响,掌握我国及新疆常发生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难点:
古土壤概念及其类型、土壤年龄概念及其类型;
常发生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土壤颜色的表达方法;
土壤剖面表达方法。
土壤分类(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土壤分类的概念、分类单元;
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分类的概念、分类单元、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分类的概念、分类单元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难点: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的异同点。
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中国各地区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讲授土壤在不同自然地理方向及其位置上的分布规律。
教学要求:
讲授中国各地区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其变化;
讲授土壤在不同自然地理方向及其位置上的分布规律。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各地区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土壤在不同自然地理方向及其位置上的分布变化。
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亚类划分及其简述、土壤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的定位特色。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难点: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上的缓慢变化及其连贯性及白浆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亚类划分。
第五章棕壤与褐土(讲课3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棕壤和褐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的定位特色。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难点: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上的缓慢变化及其连贯性及白浆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亚类划分。
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红壤、黄壤、砖红壤及枣红土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的定位特色。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难点: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上的缓慢变化及其连贯性及白浆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亚类划分。
第八章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讲课3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难点: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上的缓慢变化及其连贯性、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亚类划分。
第九章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讲课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是棕钙土及灰钙土等荒漠化草原土壤以及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等荒漠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案;
难点:荒漠化草原土壤与荒漠土壤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演变过程。
第十章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每种土类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案;
难点:半水成土壤与水成土壤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演变规律。
第十一章盐碱土(讲课5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盐土和碱土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每种土类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案;
难点:盐土与碱土、盐化土与盐土、碱化土与碱土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演变规律,盐碱土改良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十二章初育土壤(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初育土纲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初育土及其每一土类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案;
难点:初育土与其他土纲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演变规律。
第十三章山地土壤(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山地土壤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山地土壤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案。
难点:山地土壤与其他土纲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演变规律。
第十四章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农业土壤及其每一土类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土类的概念、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充分理解每种土壤类型在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土壤的概念、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亚类划分、土壤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案;
难点:农业土壤与其他土纲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演变规律。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及课堂纪律)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占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二版,张凤荣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标准书号:ISBN9787109210042。
参考书目:
《土壤地理学》,张凤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标准书号:ISBN 9787109073715;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年,标准书号:ISBN 9787040039665;
《区域土壤地理学》,北方本、林培主编,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标准书号:ISBN 7810024507;
《新疆土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和土壤普查办公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